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园地  >  通知公告  >  正文

3522集团的新网站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作者: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8日 14:35:16点击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是涉及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事关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事关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声誉,事关学生事业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全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学校党委对学生就业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实现学生充分、高质量、高满意度就业,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当前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强校兴国”行动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就业引导为核心, 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着力点, 鼓励引导毕业生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总体思路

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统筹一校三地学生就业工作,前瞻谋划学校人才战略布局和在全球范围、各行业的未来影响力,构建全校一盘棋的就业引导工作机制和协同育人的一流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形成全校支持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准确把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范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破解难题,精准施策, 探索升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协同导向, 着眼于培育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培养输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能够担当大任的优秀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1.强化就业工作领导机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上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发挥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部署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全校学生就业工作。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要每学期至少一次研究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发挥学院(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认真落实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落实学院责任,推进本单位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学院(培养单位)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两次研究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强化一校三地统筹机制。 明晰校区职能权限,压实校区管理服务责任和属地责任,一校三地就业工作部门统筹规划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定期通报就业工作进展、及时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牵头负责全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制度建设、统筹规划、政策实施,威海校区、青岛校区学生处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齐鲁医学院学生处充分发挥促进医科学生就业作用。建立一校三地就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一校三地就业工作统筹推进,校园招聘、就业指导资源互通共享,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一体化建设,就业市场共同拓展维护。

3.强化校内部门联动机制。 加强协同育人,统筹做好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反馈机制,建立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与学工部、研工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构筑多维度就业评价反馈体系,努力实现就业反馈招生、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列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招生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大就业因素对招生计划分配的权重。注重利用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生源结构,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元素,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坚持产学教研相结合、国际国内相结合,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4.强化校院两级协同机制。 一校三地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导职能,明确细化学院(培养单位)责任,加强服务国家战略就业引导,加强线下招聘对接和线上信息推送,把各项就业工作落细落实落地。各学院(培养单位)要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联席会要定期听取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就业形势研判,了解学生诉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促进就业工作行动方案,全员参与,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建立毕业与就业有效衔接、教务与学工紧密协作的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及校友作用,形成重视学生就业、参与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优化研究生生源结构,加强服务国家战略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结合专业特色加强就业市场拓展维护和就业信息精准化推介,加强重点合作单位和校友企业对毕业生的引进吸纳。

(二)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5.前瞻谋划就业战略布局。 坚持面向全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结构,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科学制定就业市场拓展方案和重点用人单位目录。坚持面向世界,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精英人才需求,以开阔视野科学引导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事业发展,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全球、走向世界,在各行各业、全球各地努力成长为优秀人才。各学院(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深化与重点单位、校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构建学生成长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6.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业。 密切关注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转型升级态势,加强就业价值引领和就业前瞻布局,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结构、地域分布和就业层次。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大力拓展就业市场,主动对接各地各级人社部门和重点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合作。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社会公共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赴西部、基层和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 加强与国防军工单位的人才合作,引导更多优秀学生赴国防军工单位深造和就业。

7.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 加强与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人才供需对接,深化校地政企人才合作。加强与重点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密切联系,广泛听取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依托学校各类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防军工单位人才合作。配合兵役机关落实好国务院、中央军委征兵工作部署。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党政机关公务员、选调生的报考指导和专题培训,做好精准推荐。各学院(培养单位)要广泛发动专业教师以重点科研项目合作带动重点单位的人才推送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实现多元化、新领域、新形态就业。

8.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性项目就业。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专项经费, 拓宽实习任职渠道,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搭建专家报告会、朋辈分享会、人才训练营、国际交流活动等平台,持续推送更多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宣传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9.加强和改进选调生选拔培养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积极参与专项人才项目,主动对接并加强与中央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组织部门的联络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拓展项目和渠道,协调解决威海校区本科生报考资格认定,充分发挥我们学科专业优势,早发现、早培育、早指导、早推送,推荐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公共管理部门就业。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重点强化党性锤炼和政治历练,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综合能力。搭建校外挂职锻炼平台,建立一批选调生实践基地。建立对选调生的岗前培训、行前欢送、定期看望、持续追踪和成长帮扶工作机制。

10.挖掘校内外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强化学校和校友发展的双向支持,依托校友企业、校内产业、大学科技园、驻外研究院等,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渠道。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扩招契机,提高我们推免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招收比例。各学院(培养单位)充分挖掘内部教师资源、学术资源,拓展多种就业渠道,探索通过聘用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实验助理、教学助理等方式,缓解就业压力。

(三)凸显人文关怀,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1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为国育贤”办学传统, 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和就业价值引领工作体系,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成才报国理想和担当奋斗精神,鼓励学生立大志、上大舞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强化“四个服务”根本导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大力实施就业引导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迭代升级、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化精准帮扶指导,构建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社会贡献度为目标的工作新模式。 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就业心理, 加强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2.加强就业进展动态监测。 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自毕业年度3月份起,实施毕业生就业进展每周一报制度。各学院(培养单位)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思想动态、择业意愿及实际困难开展跟踪关注和摸底排查,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加强研判就业形势,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精准推送和分类指导服务。同时,建立定期通报反馈制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每两周向各学院(培养单位)院长、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通报就业进展状况,每月向学校领导汇报就业进展状况。

13.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根据就业跟踪调研情况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施策,对困难毕业生群体予以重点关注和精准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强化职业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邀请专家举办“学生求职技能提升培训”,同时拓宽就业路径,优先推荐岗位,帮助充分就业。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少数民族等毕业生群体,全面掌握其就业状况,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和“一对一”分类指导,及时帮扶、有效帮扶。对医科、工科等存在学业困难的毕业生,统筹谋划“保毕业、促就业”切实举措。对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毕业生,协调多方力量做好考研专项指导、公考面试专项培训、求职择业指导等。

(四)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服务水平

14.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提升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水平,打造生涯教育金课。 整合优质资源,围绕简历面试、深造留学、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服务国家战略等主题,持续开展专题式、系列化的线上线下指导活动。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开展个体咨询、生涯教育沙龙、职业素养提升、创业训练营、国际组织训练营以及重点用人单位实习实训等课外实践活动。依托成才报国“启航讲堂”,加强对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就业价值引领。 按照“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应届毕业生拓展到多年级在校生,及早渗透学生学涯、生涯发展理念,提升学生多元职业发展能力。各学院(培养单位)要调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就业资源,同时通过主题班会、专家报告、同辈分享、校友沙龙等活动,开展团体或个体咨询辅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打造“青年创业领袖成长计划”教育-实践-孵化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撑。深入推进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5.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继续完善以“3522集团的新网站生涯伴随与就业服务系统”大数据技术为“一体”、以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新媒体(微信订阅号、微信服务号、就业微信群等)为“两翼”的数字化、智能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级联通的就业网络体系以及社会招聘网站资源, 推进资源整合与互联共享, 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全员覆盖。各学院(培养单位)要构筑严密的学院-班级-学生骨干工作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信息共享的工作网络,将就业信息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进行分流导引、精准传递,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渠道。要充分利用一校三地就业招聘平台,创新思路,广开渠道,搭建多元就业平台,精准做好线上线下就业指导、企业招聘、签约管理等各环节无缝对接。

16.优化就业流程服务。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师生提供更加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就业管理服务。依托“3522集团的新网站生涯伴随与就业服务系统”,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全面实现生源信息采集、网上签(解)约、就业材料在线审核-终端打印、就业进展统计、就业方案编报、档案转递等业务“全网通办”功能,不断改进用户体验,提升师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加快推进部、省、校三级就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畅通校院两级互动互通渠道,加强就业过程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多渠道做好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和和就业手续审核办理。

17.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 切实加强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服务,精准掌握每一位毕业生的深造、就业状态和择业需求。各学院(培养单位)安排专人在毕业年度内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研和指导服务,实时更新完善就业数据库,加强就业数据研究分析和向招生、培养等环节反馈。学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并及时为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办理相关就业手续。

18.加强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举办“职业生涯教育沙龙”、职业指导工作坊、就业管理工作专题培训,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政策流程、行业视野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教研立项、专题立项等方式开展学生就业创业科学研究, 系统推进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各学院(培养单位)围绕本单位就业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工作交流研讨,并加强培训资源引入和利用。全校就业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就业指导活动、专题培训机会、慕课平台加强自学,持续提升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

(五)夯实工作责任,完善就业工作考评体系

19.加强学生就业工作考评及结果运用。 认真做好就业工作年度考评,对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予以表彰奖励。对就业率连续三年较低的专业适当调减其招生计划。把学院(培养单位)学生就业率纳入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对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等工作成绩突出的学院(培养单位),在分配研究生招生计划方面给予一定的名额奖励。学院(培养单位)对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